
扫伪码后受骗或隐私泄露等频现 你扫的二维码安全吗
“我们每天不是正在扫码,就是在去扫码的路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二维码在百姓生活中的应用和普及。当前,世界上90%的二维码个人用户在中国,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二维码大国。然而,移动网络和二维码应用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二维码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安全状况堪忧等问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年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移动互联网用户基本等同于二维码个人用户,这意味着我国二维码个人用户数量应接近7亿,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欧洲人口的总数。
360企业安全研究部高级研究员、首席反诈骗专家裴智勇表示,二维码用肉眼无法区分,加之公众对于二维码普遍缺乏安全防范意识,近期涉及二维码的安全事件有逐步增多的趋势,未来二维码可能成为个人信息安全和通信诈骗新的高发区。
近期,部分城市居民区里出现了不法分子张贴的伪造交水电费的二维码通知单,大街上出现了车辆被贴假二维码交通罚单、伪造共享单车二维码等现象,有群众扫码后上当受骗。
此外,多地还发生了消费者扫商家二维码泄露个人隐私信息或遭到微信盗号等事件。更有甚者,有网友在网购退货时,被人诱导通过支付宝扫二维码等形式骗走近18万元。
“我国虽已成为二维码应用大国,但还不算是二维码产业强国。”张超坦言,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美欧日在二维码产业布局、技术研发、读取设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领先其他国家,而我国自主二维码在产业推广上依然处于落后局面。据统计,目前我国使用的二维码中:日本QR码占65%,美国PDF417码和DM码各占15%,主要的国产码制汉信码、龙贝码、GM码、CM码等加起来还不到5%。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我国二维码产业规模有望达到万亿级别。应出台相应产业发展政策,推动二维码的统一注册和认证,推动二维码标准规范的普及,下大力气推动自主码制研发和普及,促进本土二维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使其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崭新力量。来源:新浪